2025-10-11 17:27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省区之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去年以来,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农村老年人急难愁盼和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弱项,坚持系统建设、试点先行,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示范性项目,形成了一批制度性成果,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让农村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改”的谋划布局。自治区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将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每年的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推动改革落实。今年7月,召开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谋划部署到2027年、2029年两个阶段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任务目标,明确了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监督管理、多方参与“四个领域”的改革重点。出台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措施,制定农村养老服务改革10条专项政策,从资源配置、力量配备、运营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突破政策壁垒,疏通堵点淤点。出台民办养老机构支持政策,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307万元,引入10家品牌企业投资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高龄津贴等11项政策。5年来累计投入10亿多元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建成县级养老机构104家、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610个、村级养老服务设施7831个,推动服务体系从零散建设向系统构建跨越、服务对象从特困群体向全体老年人扩展、服务质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开展试点探索,创新“改”的发展模式。针对农村养老服务中的短板问题,遴选马山、柳城、灵川、东兴、灵山、北流6个县(市)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了4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养老模式。一是以县级养老机构为支撑的联动模式。依托县级机构综合平台,带动乡村两级形成“县域网”,统筹调度服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供需匹配。灵山县建立以1个县级养老机构为中心、N个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N个村级养老服务站点为触角的“1+N+N”三级服务网络,县民政局直管乡镇养老机构,为384个村配备公益性岗位“养老服务协管员”,建立“村委会+村医+社工”的留守老年人巡访队,提供服务超60万人次。马山县探索“国企运营+医养融合”模式,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质量,开展养老机构入住体验活动,县级养老机构入住率从24.7%提升至52.4%。二是以村(社区)为平台的互助模式。依托村(社区)建设“家门口”互助点,实现农村养老不离家、不出村。柳城县建立30多个村(社区)养老互助平台,设立助洁、助医等8类需求清单,培养以养老护理员、专业社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养老服务队伍,分片落实照护责任,为高龄、留守等老年人提供服务6500人次。三是以养老为中心的资源整合模式。针对养老服务需求,整合利用资源,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灵川县将闲置集体用房和学校改建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基层政务服务中心、卫生院与养老服务场地共用,按照有固定场地、有活动设备等“八有”标准完善458个村级养老服务设施,累计服务老年人3.2万余人次。四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参与模式。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扩大和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北流市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人事、薪酬、收费机制等方面改革,向社会提供普惠床位,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从22%提升至54%。东兴市将养老服务纳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老年协会的管理职责范围,打造“海边山·夕阳红长者驿站”品牌。
聚焦问题整治,完善“改”的制度规范。针对幸福院(五保村)闲置问题,投入专项资金4040万元,按照“留用一批、改造一批、转型一批、移交一批”的思路开展整治,完成维修改造496个、转型发展616个,统一配备一台电视、一套厨具等“十个一”基本生活设施,规范管理职责。将资金使用管理纳入专项整治重点,清理规范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经费未独立记账、超范围使用、违规套取等问题,完善资金审核发放、使用管理、风险防控等制度规范。针对农村养老机构小散偏远和安全隐患多的问题,连续两年开展巡回帮扶,排查整改问题985个、组织培训1208人次,制定公建民营质量评估、养老收费公示、机构养老合同范本等8类规范指引。针对消防审验历史遗留问题,出台专项政策,按照材料齐全、资料缺失、免于办理3种情形分类处置,解决了112个存量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审验问题。
扩大普惠供给,提升“改”的民生温度。大力发展公办养老机构,调剂800个事业编制,建立“一老一小”编制周转池,支持设立县级公办养老机构。投入2.6亿元用于特殊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每人每月补贴1200至1500元;规定农村特困人员入住养老机构当月即享受城市补助政策,每人每月伙食费不低于450元、零用钱不少于200元。将养老服务资金纳入直达专户,督促结算各级拖欠的补贴资金950多万元,促进养老服务普惠可及,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较两年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健全探访关爱机制,开展“洗个热水澡、过个开心年”、“时间储蓄助老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为农村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6万张、提供探访关爱服务600多万人次,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建议
当前,全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例如,部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乡镇敬老院大多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为主,服务内容单一,针对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供给不足;养老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制度设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纳入“十五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目标、重点项目、保障措施。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改革任务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破解改革发展难题。
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县级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建设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带动乡镇和村级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依托乡镇敬老院,将其改扩建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到今年底,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将达到60%。大力发展村级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为居家养老提供平台支撑。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支持,实施农村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巩固深化五保村整治成果,面向社会老年人提供服务。整合闲置学校、集体用房等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养老机构。发展“人工智能+养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农村养老机构合作,打造智慧养老场景,推广智能产品应用。
深化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改革。优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机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八桂银龄守护”为老志愿服务专项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优化民办养老机构支持政策,缓解机构运营压力,大力发展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
强化养老服务保障。推动出台土地保障、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养老机构降本增效、良性发展。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压实管理责任。聚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解决养老服务项目推进缓慢及“烂尾”、“半拉子”工程问题,推动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审验手续办理难等现实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推动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认定,开展新任职院长、新入职护理员培训,确保两支队伍培训率达到100%;加强典型宣传,提升养老行业吸引力,为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